AI写作论文伦理边界:多大程度算作弊?
AI写作论文伦理边界:多大程度算作弊?
·
AI写作论文的伦理边界在于是否完全依赖AI生成核心内容且未披露使用情况,若论文主要内容或创新点由AI生成且未声明,则构成学术不端,可视为作弊;若AI仅作为辅助工具,且作者完成核心创作并披露使用,则不构成作弊。以下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伦理边界:
学术不端认定角度
- 完全依赖AI生成:若论文的主要内容、核心观点、创新点等均由AI生成,且作者未进行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或补充,这种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学术不端。因为学术研究强调独立思考和原创性,完全依赖AI生成论文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。
- 未披露AI使用:即使AI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仅起到辅助作用,但如果作者未在论文中明确披露使用了AI工具,也可能被视为学术不端。因为学术诚信要求研究者公开所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,包括使用的工具和方法。
高校规定角度
- 禁止或限制使用:许多高校已经明确禁止或限制在论文写作中使用生成式AI工具。例如,复旦大学发布的《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(试行)》中,明确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中的原始数据、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、图像和插图,以及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的正文文本、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。违反这些规定的学生可能会面临论文成绩不合格、取消学位申请资格等处罚。
- 要求披露使用情况:部分高校虽然未完全禁止使用AI工具,但要求学生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披露是否使用了生成式AI,并详细说明使用方式、细节及生成内容的具体标注。例如,中国传媒大学就有此类要求。
实际案例角度
- 案例一:2024年,一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AI工具生成大部分内容,并未加以修改。该论文在查重检测时未发现抄袭问题,但导师发现内容逻辑混乱,与该生的研究能力不符。学校调查后认定,该生未能独立完成学术研究,构成学术不端,最终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。
- 案例二:某大学大四学生使用AI生成论文,并未修改内容。导师通过比对发现,该论文部分内容与公开资料雷同,但未标明引用来源。学校最终认定其行为构成剽窃,并给予记过处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