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AI生成的参考文献会不会违法违规?

· AI论文写作

使用AI生成的参考文献可能违法违规,具体取决于使用场景和是否符合相关规定。以下从学术、科研、法律及国际期刊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:

学术场景:多所高校明确禁止,违规使用将受严惩

教育部2025年修订的《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》首次将"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代写作业、论文"列入学术不端惩戒清单。其中明确规定:使用AI工具完成超过30%的论文核心章节、提交完全由AI生成的作业或考试答案、对AI生成内容未进行显著标注等行为均属学术不端。例如某高校教师因学生使用AI生成论文核心章节被撤销职称评审资格,湖北大学等高校在本科毕业论文审核中已加入AI生成内容检测环节。

清华大学发布的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》进一步细化要求:严禁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应用AI代替学术训练,严禁AI代写、剽窃、伪造等行为,学生需对AI生成的文本、代码等直接复制行为承担责任。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则明确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原始研究数据、关键图表及原创性结果图片。

科研场景:国家部委划定红线,违规使用纳入失信记录

科技部《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(2023)》明确规定: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材料,不得将其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,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AI生成参考文献。科技部监督司编制的《管理办法》将"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、评审材料"列为科研失信行为,涉及82种具体情形。例如某国家级科研项目因使用AI生成参考文献被叫停,相关责任人被纳入全国联网的学术诚信档案。

法律层面:侵权风险与刑事责任并存

AI生成参考文献可能涉及两类法律风险:

  1. 著作权侵权:若AI生成的参考文献冒充原创发表,可能侵犯他人著作权。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一十七条,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或单处罚金。
  2. 学术造假罪:在学位申请、职称评定等场景中,使用AI生成虚假参考文献可能构成《学位法(草案)》规定的"学术不端行为",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后将被撤销学位证书。例如某学者因论文中AI生成的参考文献被查实,其博士学位被撤销并列入学术黑名单。

国际期刊:严格限制AI参与度

主流学术期刊对AI生成参考文献采取"零容忍"态度:

  • Nature:要求作者在方法章节披露AI使用情况,明确禁止将ChatGPT等工具列为作者,仅允许用于简单语法修改且需标注。
  • Science:原则上禁止AI生成文字和图像,需获得编辑部特别许可,违反者视为科研不端行为。
  • IEEE:要求作者在致谢部分披露AI使用情况,包括具体内容、使用层级及责任承担说明,AI工具不得作为署名作者。

某案例显示,某学者因在论文中使用AI生成参考文献未标注,被Nature子刊撤稿并禁止投稿两年,其导师因监管不力被取消评审资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