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等教育的大分流:会用AI的学生和不会用的,差距正在拉大
高等教育的大分流:会用AI的学生和不会用的,差距正在拉大
·
在高等教育领域,AI技术的普及正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,会用AI的学生与不会用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正在显著拉大,这一趋势体现在学习效率、学术能力、思维模式及未来竞争力等多个层面。
一、学习效率:AI成为“时间加速器”
- 知识获取与整合
- 会用AI的学生:通过AI工具(如文献检索、知识图谱构建)快速定位核心资料,例如用AI梳理微积分章节框架,或生成针对性练习题并自动批改,节省大量时间用于深度思考。
- 不会用的学生:仍依赖传统方式翻阅书籍、手动整理笔记,效率低下,可能因信息过载而迷失重点。
- 个性化学习路径
- 会用AI的学生:借助自适应学习系统,根据个人进度调整课程难度(如AI根据答题情况推送进阶题或基础题)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学习体验。
- 不会用的学生:只能跟随统一教学节奏,难以弥补知识漏洞或突破能力瓶颈。
二、学术能力:从“执行者”到“创新者”的跃迁
- 科研辅助与跨学科融合
- 会用AI的学生:利用AI处理实验数据(如基因序列分析)、模拟物理现象,或通过AI生成创意设计初稿,再结合专业知识优化,推动科研创新。例如,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学生通过AI生成代码后,主动修改30%参数以培养实践能力。
- 不会用的学生:可能因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或缺乏跨学科工具,错失科研突破机会。
- 学术写作与诚信边界
- 会用AI的学生:将AI定位为“辅助工具”,如用AI筛选文献后人工核实验证,或借助AI润色语法但保持核心观点原创。例如,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采用“三段式写作法”:AI搜集文献→手写核心观点→语法工具润色。
- 不会用的学生:若完全拒绝AI,可能因效率低下而影响产出质量;若滥用AI代写,则面临学术不端风险(如2024届毕业生论文中12%存在AI生成内容未标注问题)。
三、思维模式:人机协同与批判性思维的平衡
- 效率与深度的博弈
- 会用AI的学生:通过AI处理重复性任务(如数据整理、文献分类),释放时间用于高阶思维活动(如批判性分析、创新设计)。例如,清华大学AI助教系统辅助学生深入思考,激发灵感。
- 不会用的学生:可能陷入“低水平勤奋”,因重复劳动消耗精力,难以培养深度思考能力。
- 技术伦理与主体性意识
- 会用AI的学生:主动学习AI技术边界,如区分“辅助工具”与“代写行为”,并在论文中声明AI使用情况,维护学术诚信。
- 不会用的学生:若缺乏伦理教育,可能无意中跨越红线,或因恐惧技术而拒绝进步。
四、未来竞争力:适应AI时代的“硬技能”与“软实力”
- 就业市场优势
- 会用AI的学生:掌握AI工具使用能力,在职场中具备更高效率(如快速生成报告、优化工作流程),更受企业青睐。例如,职场中AI已被广泛用于翻译、会议纪要等场景。
- 不会用的学生:可能因技能滞后而面临职业瓶颈。
- 终身学习能力
- 会用AI的学生:将AI视为“智能伙伴”,通过持续学习新技术(如关注AI发展动态、尝试新工具),保持竞争力。
- 不会用的学生:若固守传统学习方式,可能逐渐被数字化社会边缘化。
五、挑战与应对:缩小差距的关键路径
- 教育公平问题
- 现状:经济发达地区学校能快速引入AI教育设备,而偏远地区因资源短缺难以跟进。
- 解决方案:推进“人工智能教育新基建”,如打造国家级教育资源智能平台、开展“双师型AI课堂”,缩小城乡差距。
- 教师角色转型
- 现状:多数教师AI知识储备不足,难以胜任相关教学。
- 解决方案:开展教师数字素养专项培训,鼓励教师将AI融入教学(如用AI分析学情、设计个性化作业)。
- 制度与伦理建设
- 现状:高校对AI使用规范不一,部分学生滥用AI导致学术不端。
- 解决方案:制定全国性指导文件,明确“辅助工具”与“代写行为”的技术标准;将“技术伦理”纳入通识教育,引导学生思考工具使用边界。